Monday, November 14, 2011

影评| 九把刀· 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在马来西亚未演先轰动,正式上映的时候难求一票。我也嚷嚷要看了好久一段日子,昨夜和友人终于看了。我想一探究竟这部电影的魅力何在,如此“吸睛”。

胡夏演唱的主题曲 那些年 早在电影上映的月前已在网路上大量的流传,没有大肆的宣传,电影的话题性十足早已让大马的观众迫不及待想要观赏这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在网络泛滥的年代,在Facebook里电影的画面,台词,歌曲share了又share,在观看的时候已完全毫无惊喜可言。那些在网络里的零星资讯凑起来时,那些故事情节已呼之欲出。当我看见这一幕,我已经知道了接下来的下一句台词会是什么。网络的资讯泛滥成了无形的推手,同时也抹杀了所有的惊喜。


散场后,友人问我的观后感。
一时之间我也无法立刻说明我的想法,我混了。我不能确定,我是否早已保留了看法或是 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得女孩 电影本身根本就没那么好。和朋友交换了想法后,我对这部电影的想法才更加的清晰。这部电影的男女主角的选角真的是无法挑剔,柯腾的外形不但帅气,还有满满的青春气息和调皮的酷劲。沈佳宜的干净和亮丽外形也不在话下,才足以匹配柯腾的帅气。除了男女主角以外,几个男主角的的个性也十分鲜明,让观众对每个角色都有深刻的印象。很可惜的是沈佳宜的女生好友-家玮在近乎无妆的在荧幕下,在沈佳宜的身旁外形更显逊色,直接被比了下去。

当柯腾见义勇为的将自己的英文课本借给了沈佳宜,却让自己接受老师的惩罚,那是我觉得柯腾最帅气的时候了。现时代,这种“有种”的男人就好像熊猫,接近绝种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女性只能够在虚构的电影里才能暂且满足对这类型男生的渴望。

我不得不承认,勃起和老曹在班上比赛打手枪的那幕为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欢乐。九把刀很微妙的把这件“鸟事”刻画得生动,谁都没想到打手枪也可以好像古典音乐演奏会般唯美。老师风骚的演技也为这一幕画龙点睛。虽然这部电影的故事平平,不过九把刀在影像的创意是令人喜爱的。老曹在厕所试图想要收买柯腾帮他写情书给沈佳宜的那一幕,九把刀的镜头隔着一面墙,以平行线只拍了他们两人对话的眼神,同时在墙上出现了两人交易的利益分算,高招!不过,勃起的“勃起”出现地太频繁,反而开始让人觉得油腻。当勃起的老爸也勃起的时候,观众早已泄了.....

格斗的存在在这部电影是画蛇添足的。柯腾为了向喜欢的女生展现他的雄风,突如其来格斗的提议让我觉得在接上一幕的情节后是格格不入的。在加上,格斗的那一幕故事的张力不够,让人觉得有种轻描淡写,带过就算得感觉。只为了沈佳宜能够看见他的“熊风”就算完成任务了。沈佳宜的角色清新亮丽,也不忘了展示她的身材。当沈佳宜前往脚车停泊区将准备的习题让柯腾完成的那幕,长镜头里的沈佳宜是以侧身对着蹲在地上的柯腾。这一幕让穿着颇短裙兼贴身校服的沈佳宜展露了她的曲线,让观众在无意中越发对她的爱慕。

故事到了两人升上了大学,分隔两地的那幕实在冗长和沉闷。柯腾在地震后寻找手机的讯号情节拖太久,心里在想他究竟要跑多远,找多久。再加上那两人对着月亮说着平行线时空的对话,只能说是老土的招式。请问可以来点别的吗?我倒是喜欢当他们俩在火车轨上小心翼翼漫步的那幕,让我觉得是这部电影细腻的部分。这时候的他们,爱情就好像在行走铁路时一样,小小的步伐,不仓促地在慢慢感受那一刻的暧昧。慢慢地,轻轻地,小心翼翼地在萌芽,感受温柔的阳光洒在他们爱的幼苗。

在故事的尾声的那些回忆画面实在是太零散了,那些刻意的回忆根本无法令人感动,反而令人更加的困惑所要表达的信息。那一段就算了吧,导演~

这部电影里面有一句我蛮喜爱的台词:人生很多时候都是徒劳无功的....  这句话除了可以表现沈佳宜对学习的一套想法,也可以很贴切放在他俩的感情世界里。柯腾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追求沈佳宜,虽然到头来徒劳无功成为了别人挽着的美丽新娘,但是那徒劳无功的过程还是很美好的....

台湾的文化影响马来西亚的观众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当观众不禁在柯腾冲上前狂吻新郎的那幕拍手时,我心里的感受是不解。大家都将自己完全的投入在这虚构的电影世界里,无法自拔了吗?为何观众对这荧幕里的人物而鼓掌呢?你们不知道其实他们只是光和影像吗?你们都怎么了?除此之外,许多人在看过这部电影后,一直不断的看见有人在分享这部电影让他/她想起了当年那些美好的学生生涯和“那些年 他们也一起追的女孩”.....

我不解,这些美好何以相仿马来西亚的“那些年”呢?台湾的文化和环境更本就是完全的两码事,那些道地的口语和“追得女孩“是如何可以让我们的观众有如此强烈的共鸣?我怀疑,是否马来西亚的观众已经被台湾文化的洗礼已更深蒂固。马来西亚的电影还有剩下什么可言。
可悲。

Sorry, you're not the apple of my eye.


胡夏,那些年 (这首歌还是动听的~)





  

3 comments:

小樹 said...

很訝異樓主對最後一幕的不解,就我周遭看過的人,沒有一個對最後的處理感到質疑,因為沒有了這一幕,這些年只是個普通的喜劇青春電影,因為這一幕超出大家的預期,所以感動了所有人,男主角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對於一個正常的男性而言其實是很困難的,所以新郎提出這樣的要求,我想大多數的人就會打退堂鼓了,反之男主角毫不猶豫的態度,引爆了觀眾的反應,第一個是搞笑..(太扯了,怎麼後有人做這種事),所以拍手了,第二個是愛情的深度..(太愛了,所以想都不用想...),當笑完之後,我們會本能性思考這個動作的合理性,原因無他,因為男主角的愛,所以我們都哭了,神奇的是這樣的轉折卻只在幾秒之間,大笑後的流淚,對於有共鳴的觀眾是一個很神奇的體驗吧。至於後面的回憶片段,帶入了平行時空的概念,還有一絲絲的遺憾,天燈背後的字,給了男主角自己的答案,如果男主角有回去道歉,最後的結局會有如何不同,部分回憶是真,部分回憶是如果,如果..當初如何如何.也許男女主角會再一起。這是男主角的懊悔與想像,也是觀眾們的期盼與想像,畢竟現實生活中,真正最後在一起有幾個。導演給了男主角一個夢,也給了台下觀眾的一個夢,在平行行時空裡,我們跟當年的[她]是在一起的。至於馬來西亞跟台灣的文化影響,只要都是上學,只要都是考試,只要都有喜歡的女生,背景環境如何如何,對於這部電影,似乎沒有太大的意義,導演賣的是一個共鳴,是一種感覺,一種逝去的美好,以及每個人的過去,電影是一個平台,帶觀眾回到過去,想念當年的青澀,和過去的遺憾。

Catea said...

小树,谢谢你的留言。
彼此能够在电影的平台上交流是一件美好的事,希望你明白我的影评只是针对电影本身,并非其他因素。

这部翻拍自小说的九把刀电影是导演年少的故事,是否完全属实就另当别论了;芸芸众生里有多少个人拥有那么高潮迭起的美好?我太清楚的知道电影是让人做梦的地方。亲吻新郎的举动确实令人意想不到,但是太扯了(你还觉得是真实故事的一部分吗?),让我觉得荒谬之余,下一幕并没有完善地辅助故事的发生-回忆。

“回忆”那幕的剪接太零乱了,画面的不流畅会让观众觉得应接不暇。当然我们还是可以明确地知道导演的这一幕是“回忆”,这“回忆”的手法还不够纯熟令人感觉很刻意,换句话说可以是不够流畅。剪接技巧上的安排让观众这幕“看到”回忆,很遗憾的是“技巧上的感动”无法牵动我的感受。

或许部分的马来西亚的观众可以在这部戏里头得到共鸣,很遗憾那般的唯美并不是发生在我身上,至少还不是我身边的那些少年。如果真的像你所所说的话,又不见马来西亚的观众在本地制作的长片-[初恋红豆冰]里鼓掌叫好呢?这部片不是让他们应该更有共鸣吗?

同一颗苹果,但不是每个人都觉得甜。

夜 said...

基本上我認同小樹的看法。甜的蘋果也要有味覺的人來品嘗才會覺得甜。共鳴得以產生是因為曾經切身體會過,這或許是性別與年齡層的差別造成,不是每個人都能體會那個年代熱血男孩的青春氣息。

話說格鬥場面,主要就是帶出男青少年愛在喜歡的女孩面前耍帥的個性,這是百分百男生才能體會的感受。作者安排格鬥場面最關鍵的就是要帶出“耍帥不成反出糗”的情況,而更難受的是還必須要在喜歡的女孩面前裝傻當沒事。但是,最有壓力的部份不是上面那2點,而是主角在不被女孩諒解其為何要耍帥之下,被女主角因為關心他而狠狠的否定他,罵他“幼稚”。然後從這一點上又回到最原點“耍帥”之上,由於已經出了糗,還要怎麼跟女孩解釋自己是為了帥給她看才會那麼“幼稚”呢?我想解釋得出口的應該不會是熱血男孩(這一點很符合樓主看電影對每件事都事事要求符合事實的態度吧),因為那感受是比死更難堪的,不能說出心裡話當然就只能說出那一句“幼稚才會追你那麼久”,不然難道要說“格鬥是為了耍帥給你看,怎知道翻船了”啊?總結以上的整個情況,你會得出一個非常非常有壓力的精髓,一個有衷難言的極度難受感覺。所以爲什么“最後的10分鐘”回憶里要插入這個情節,還插入男主局哭泣的場面,被罵幼稚、笨蛋等等,因為這就是精髓啊。看東西不能只看表面,如果以畫蛇添足來形容這場格鬥的話,我覺得對作者的刻意安排是極大的漠視。

至於最後的那場“吻戲”,我想我并不多說了,畢竟是一種感受、共鳴、情緒的發洩。須知道作者在後半段情節上的安排就是“失而複得卻又失去”8個字。失而複得=傷,又在失去=傷X2,這一場吻戲就是要把整場戲在主角和女主角之間的曖昧關係,通過一直存在的若有若無、欲拒還迎的壓抑下,通過那一吻給抒發(發洩、爆發、釋放)出來。如果要說“技巧上的感動”我想....用“釋放”會更加貼切,因為那個回憶還有配樂,如果沒有整部戲前面的“代罪羔羊”“一同學習”“遠距離戀愛”“耍帥反出糗”等等,就算配樂再好聽,回憶剪接得再順暢,用盡一切技巧還是未能感動沒有共鳴的觀眾。作者只是簡單的使用“感覺”來和觀眾分享與交流熱血男孩的青春,如此而已。

最後要說文化部份,我想我們都是使用中文的民族,在一定程度的文化上是有平臺可以交流與分享的,絕對不是被台灣給“文化同化”去那麼恐怖的說法。我們本地獨有的文化我想你應該都知道,我也不題啦。要不就看看黃明志的【nasi lemak】吧,畢竟如果真的要說本地文化的話我個人認為【nasi lemak】比【初戀紅豆冰】更來得有本地文化的氣息。談回【那些年】,我們再看看歷來,好作品嘛,都是可以跨越種族、地域、時代的。

我想,可能我本身是文學系出身的,因此對作品的內部意義以及作品的深度,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以上僅屬個人意見,還望賜教。